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郑氏渊源

郑氏渊源

忠臣郑洽随侍建文帝流亡 子孙后代遵嘱守墓至今

时间:2017-04-29  来源:来自网络  作者:郑氏网
建文帝出亡宁德证之十八:蛮烟蛋雨N6u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N6u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公元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病逝,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为巩固中央集权,建文帝着手削藩。朱元璋的第四子,时燕王朱棣不甘被削藩,遂举兵反叛,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变”。朱棣攻下明朝都城南京后,宫中建文帝却离奇失踪,下落不明。N6u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N6u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建文帝究竟下落何处?民间普遍认为他最终逃离了危险的漩涡,消匿民间,这引发了一代又一代历史爱好者和史学专家的好奇和探索。台湾前“行政院”院长、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会长、著名武侠小说作家刘兆玄(笔名上官鼎)依据明朝“靖难之役”和“明建文帝出亡福建宁德说”的历史背景创作了长篇武侠小说《王道剑》。由九洲文化传播中心、九洲音像出版公司和台湾吉富文创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该小说同名电视剧将于今年10月开拍。N6u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N6u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经有关专家的实地调查与田野考古,宁德是“明建文帝出亡地”一说取得了25组环环相扣、密切关联的证据链。现让我们跟着这些证据链,揭开600多年来的历史谜团:
N6u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N6u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N6u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建文帝(左)和郑洽(右)的塑像

岁月如刀,削去了故事曾经的容貌。建文帝与其从亡诸臣的具体事迹,今人无从详谈,我们仅能从民间故事、歌谣中窥见一二。明代交通不达,福建地处偏远,朱棣的势力暂时无法渗透此地。建文帝从浙江浦江郑义门逃到宁德后,他的旧部们都忠心耿耿,认为真龙天子必将夺回皇位。他们以山寨、村落和寺庙为据点,展开了抗燕活动。宁德人讲“银藏后花园”,说的就是建文帝将抗燕辎重、粮饷藏在后花园这个地方。N6u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不过,朱棣绝非等闲之辈,他不光会用残酷的手段镇压朝野,还能以最短的时间将动乱之后全国的经济、文化恢复正轨。渐渐地,天下人承认了燕王朱棣的统治,虽心知其获得政权的途径并不合法。建文势力衰微,老百姓更愿意满足于安居乐业,而不是为帝王将相的权力拼命。到了这个地步,虽有少数忠义之士仍扶持建文帝,拳拳之心终也化作了满腔恨憾。一如歌谣唱的那样,“罗隐做皇帝,郑堂做军师。罗隐不成帝,郑堂不成师”。前篇我们提到“罗隐”是建文帝在闽东的一个化身,“郑堂”就是忠臣郑洽,建文帝没有可用的大将,就让身为翰林侍诏的文官郑洽担任军师,最终难免举事失败。此时建文帝年事渐长,永乐势力掌控了大局,他知道如果复国会给苍生带来新一轮劫难。长年累月的疲于奔命后,他更渴望得到安全的生存环境。N6u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于是,就像上回提到的那样,建文帝在上金贝避祸,郑洽亦步亦趋跟随,化名成郑三合,在上金贝山附近的濂坑村暂居。在这段短暂而平静的日子里,郑洽和建文帝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当地渔民谋了不少福祉,除了前篇提到的甘濂井外,郑洽将故乡浙江的捕鱼技术结合自己的创意,发明了一种用于滩涂的捕捉渔贝的重要工具,造福濂坑村的村民。浦江郑氏的《诗文录》当中,录有称颂郑洽忠义的诗句:“孝义初缘御笔亲,今将移孝作忠臣,蛮烟蛋雨同艰苦,长使君王恋此人。”蛮在古代特指福建,而蛋同“疍”,即是“疍民”,在闽东特指渔民,刻画了郑洽追随建文帝在闽东同甘共苦的岁月。然而对于郑洽而言,此地终非他的故乡,更非久留之地。在建文帝圆寂后,郑三合就举家搬迁到了金邶寺附近的井上村居住。临行前,他偷偷告诉好友王进“高僧”和自己的身份,搬迁是为了避免给村人带来灾祸。若干年后村人从王进口中得知此事,就将井改名为“安郑井”,取“建文帝将郑洽安置于此”之意。N6u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N6u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毕竟是异乡外姓人,难免惹人注目,为了给建文帝守墓,郑洽又不能离开上金贝太远,要怎么办呢?他在附近搜寻,注意到了当地有一户人家离群索居。凑巧的是,这户人家也姓郑,叫郑镠。这不是最好的藏身之地吗?郑洽赶忙让儿子认了郑镠做了兄长,把他的名字改为郑钱,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郑岐。“岐者,洽之反也”,就如“分歧”与“融洽”是反义词,“歧”与“洽”相对,郑洽巧妙地将“水之合”的“洽”改为“山之分”的“歧”,正是给后人留下线索。郑洽与其子改头换面,以便长期隐居,他们就是现今宁德郑岐村的始祖。“郑岐”领着家人盖起一座高楼,与周围背山面海的民宅迥异,这座房子背海朝山,朝向上金贝建文帝陵的方向。N6u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久居蛮风蛋雨之地,郑洽时常怀念浦江郑义门。在那遥远而不能归去的故乡,有一口掘于元代的公用古井,名为“孝感泉”,意在教育后人忠孝立身。可怜郑洽只能尽人臣之忠,却无法在父母面前尽孝。他满怀悲伤,只能模仿“孝感泉”的建造工艺,在郑岐村也掘了一口公用井,取名为“郑宅井”,暗指自己是郑义门后裔,意在“饮水思源”。N6u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N6u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在郑岐村郑宅的门楣上,悬挂着刻有“离明既照”字样的匾额,正所谓“继明悬日月,出震统乾坤”,“继明”一词多指皇帝即位。这四字与红崖天书的内容相呼应,凤为离卦,属火,燕为坎卦,主水,水火相克。明代以火立国,“原来以火立国的明朝真正天子仍旧照耀此地”,言下之意,北方燕王朱棣建立的永乐朝并非正统,这是要郑岐村的子孙们牢记发生的事。N6u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永乐二十年(1422)五月十四日,郑洽殁于郑岐村,享年八十岁,葬于在上金贝南山之麓的后壑坑。一世忠臣,死亦忠魂,生为建文帝侍诏,死为建文帝守墓。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继承了郑义门忠义之志的郑家人,遵循郑洽的遗嘱,从此后,盖房子一律面向南山,同他们的祖先一道,岸然忠定地守卫着故帝的陵寝N6u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N6u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